河北省家庭服务业协会
协会资讯
企业风采 您的位置:主页 > 协会资讯 > 企业风采 >
养老 | 2018年养老服务产业新格局
2018-06-05 返回列表
养老 | 2018年养老服务产业新格局
 
省家协  河北省家庭服务业协会  6月5日
   
       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18日发布最新老年人口统计数据,2017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随着老年人群体不断扩大,基础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完善,老年消费潜力逐渐激发,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和产品需要更加精准的掌握其健康情况和服务需求,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养老服务业转型,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必经之路。本文将通过十大进展向您一一展示,并呈现2018年中国养老服务产业的五大趋势。
 
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业十大进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为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养老服务业转型,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必经之路。2017年,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养老服务业在政策顶层设计、国家准化建设、养老市场放开、老年人补贴制度、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意外伤害险制度十个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1. 养老政策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年。2017年,国家层面出台养老政策16个,政策主要围绕“放管服”、智慧养老、医养结合和标准化建设几个方面。全年的养老政策更多地转向扶持产业,扶持市场转型,如医养结合、金融保险介入、智慧养老等,都是在扶持市场。而服务质量提升、建立标准化体系等等,都是关于提升养老服务业质量的问题。同时,这些政策的制定不仅限于单一产业,更多的是部门间合作、区域间合作,涉及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全面发展。
 
2.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迈向标准化管理新时代
 
       2017年多项国家文件出台推进养老服务市场标准化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关于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关于印发<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发布,标志着全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迈向标准化管理的新时代。从地方看,2017年宁夏、江西和重庆分别出台了养老服务的地方性标准,旨在提升社区居家和养老护理服务质量。截至2017年12月,全国有26个省份已开展地方养老服务标准建设工作,北京、山东、安徽出台的标准数量最多,领先于其它省份。而全国养老服务的企业标准化建设在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带较为领先。其中浙江绿康医养集团在养老服务标准化上做到民营单位领先,先后制定行业标准、企业标准500多项。
 
3. 19个省份相继出台放开市场政策,地产、医药等企业在养老领域加速布局
 
       2017年,十三个国家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正式发布,贯彻国务院91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在地方层面上,2017年有北京、河北、内蒙古等18个省份发布贯彻实施意见。加上2016年已经率先发布政策的山东省,截至2017年12月,已有19个省份在政策上响应国家要求[1]。可以说2017年是养老服务市场“放管服”政策的集中落地年,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放。从实务上看,地产、医药等企业在养老领域加速布局。社会资本的关注度正在从养老地产项目转到大健康产业,进一步延伸了养老服务市场的产业链。
 
4. 以高龄津贴为代表的老年人福利制度向普惠化发展
 
       截至2017年12月,全国31个省份已基本建立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中至少一项老年补贴制度。除湖北、广西、重庆、四川等4个省份外,全国27个省份出台了建立高龄津贴的省级政策。其中上海、广东、云南、陕西和青海5个省份的高龄津贴仅以年龄为发放条件,实现80岁以上老年人群全覆盖,另外发放年龄范围也在扩大,陕西、青海已经扩展到70岁以上老年人,上海扩展到65岁以上老年人。
 
5. 上海、青岛等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效显现,试点加速推进
 
       2017年,已有上海、青岛、成都等14个城市出台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文件,吉林、山东两个重点联系省份也印发了文件做出部署。试点一年多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就参保筹资、待遇保障、管理服务等开展积极探索。参保人数已经超过了3800万人,制度运行总体平稳,成效初步显现。青岛作为全国率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城市,2017年1月将失智老人纳入护理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人群,探索出失智人群生活照料的照护模式。从原来简单的看护、捆绑到提供人性化的照护服务,青岛的情感照护模式已经成为全国失智照护机构典范。截至2017年初,该制度已覆盖全市810万城乡参保人,4.1万参保患者享受到护理保险待遇,累计支出护理保险基金11.3亿元。
 
6. 多项政策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2017年,国家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将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及康复相结合,《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国卫法制发〔2017〕43号)和《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关于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7〕38号)则进一步降低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的门槛,推动医养结合工作展开。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已经覆盖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包含北京市东城区等90个市(区)[2]。省级层面上,已有24个省份先后在省内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目前,医养结合已经根据不同的养老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比较常见的有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建立医养结合型养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及家庭。
 
7. 智慧养老成为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活跃的热点领域
 
       2017年,智慧养老加速推进。2017年2月,《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2017年在政策利好背景下,社会资本纷纷试水智慧养老模式。推出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提供了功能丰富的智能监测、康复和看护服务,促进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提质增效。
 
8.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绩效考核办法出台,嵌入式养老机构和设施正成为专业服务供给力量
 
       2017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有了实质进展,资源进一步向居家社区养老倾斜。针对2016年底遴选出的第一批26个国家级试点城市,2017年4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试点绩效考核办法,通过良性奖惩机制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截至2017年底,第一批26个改革试点城市中的19个城市已出台实施方案或意见,其中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社会化、连锁化运营是重点工作内容。在完成居家社区养老全覆盖的目标上北京有突出进展,2017年北京共新建了230家养老服务驿站,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同时通过试点探索,嵌入式养老机构和设施正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供给力量,这种服务模式至少在9个城市中得到政策扶持。
 
9. 养老护理员培养模式趋于多元,职业技能鉴定人数占民政行业总数四分之三
 
       2017年,全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从省级层面出台养老护理员专项培养培训文件或方案,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养老人才培养已基本形成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两大人才开发体系。养老护理员是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全年人数最多的职业,高达13037人,占鉴定总数的75.5%。综合来看,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育主要有院校培养、政府依托基地培养、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医企合作、养老企业和机构自行培养、社会组织培养、专业培训机构培养八类模式。
 
10. 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制度建设加快
 
       2017年6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老年人意外伤害险,随后各地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制度的进程显著加快。仅2017年7月就有扬州(江苏)、杭州和东阳(浙江)、宜丰(江西)、高密(山东)、广东、阿坝(四川)、宁夏等多地从政府免费提供、降低参保门槛、取消年龄上限等多个角度进行相关工作部署。截至2017年6月,29个省份开始不同程度地实施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制度。
 
       [1] 资料来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数据库
       [2] 资料来源:《关于确定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函〔2016〕644号),《关于确定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函〔2016〕1004号)